2023-10.20
世界骨质疏松日
世界骨质疏松日是在1996年最早由英国国家骨疏松学会创办。随着参与国和组织活动逐年稳定地增长,到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世界骨质疏松日定为每年10月20日.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的身体里有206块骨骼,大约占到体重的五分之一。它们通过关节相连,构成身体的支架,保护内脏器官,为肌肉提供附着点以利身体活动,还参与造血,储备钙、磷。然而,有一种疾病,它“悄悄地”发生,并将骨骼视为“攻击”目标,增加骨折、背部疼痛畸形风险,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这个疾病就是骨质疏松。
目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易并发骨质疏松症。
今年2023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华风湿病医师联盟提出的宣传主题是“关爱骨健康、防止骨破坏”,旨在帮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增强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尽早筛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及骨折,保护骨骼健康。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一种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从而引起骨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简单来讲,把骨头当作房屋建筑,骨质疏松症是骨头的“钢筋”结构受损,当“混凝土”遭到破坏,就经不起磕碰就坍塌了,也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国内外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骨质疏松就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骨质疏松较健康的人群增加2倍,而且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关节炎,最突出的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为什么能引起骨质疏松呢?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高危人群。其骨质流失的主要机理是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和全身性骨质流失,以及活动受限导致的局部骨质流失。
一旦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就可能出现。因为其骨密度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明显升高。比如像机体活动减少、骨膜炎、使用皮质激素、内分泌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发生。
内分泌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高发人群本来以绝经前后的女性为主,此时人体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了体内的一些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改变了骨代谢的过程;
炎症诱导骨吸收
类风湿产生的炎症因子是破骨细胞生成的最终介质,炎症不断滋生,破骨细胞在炎症助力下功能发挥就会增强,相比较成骨细胞功能就会下降,此时就会造成骨量流失大于合成,因而引起骨质疏松;此外,滑膜炎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骨质营养物质的疏松,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概率;
药物治疗
类风湿患者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最常见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诱导骨量流失与药物剂量呈强相关,使用剂量越高,骨密度下降越快。此外,非甾体抗炎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伴随的副作用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正常骨组织的新陈代谢;
体力活动过少
类风湿患者由于关节肿痛难耐,会大大减少身体活动,这也是骨量进行性减少的一个因素。适量体力关节活动,可以刺激骨质代谢,生骨会比较旺盛,反之则会导致骨吸收比较明显。临床发现,长期卧床的类风湿患者,全身骨质都会呈现显著疏松症状。
总而言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骨质疏松为骨再建异常和继发性骨转换过高,是由化学介质作用引起你的骨代谢障碍,免疫系统异常,激素的应用等方面综合促成的,使骨修复能力下降,骨吸收多于骨形成而导致骨质疏松症。
日常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01
补充钙和维生素D
钙缺乏在RA患者中普遍存在,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补充钙和维生素D能显著提高RA患者骨密度,预防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疏松,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RA患者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
02
保持均匀体型
过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容易引起骨关节炎;而瘦骨嶙峋也不行,骨骼强度下降,易患骨质疏松。
03
适当晒太阳
外出活动接受阳光的照射总归不是坏事,阳光下的运动有助于强健肌肉和骨骼。
03
定期检查
类风湿患者在早期就能发现骨骼的变化,而且早期的骨密度下降程度比晚期更加明显,所以患者最好是能定期监测自己的骨密度以及关节炎症活动度,建议患者去专业医院做专项检查,针对炎症分布及程度、骨密度情况进行科学检查,以便在早期就能发现身体骨量的变化。
最后,值此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之际,成都附大类风湿医院孟文凯院长特别提醒:类风湿因防治不当、服用激素药等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及早筛查、预防和治疗骨破坏极为重要!如已经发生过椎体或四肢大关节、髋部位脆性骨折的,或骨质破损、活动严重障碍、骨量明显减少的患者,需尽早到相关的医院进行规范的骨质修复治疗。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