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现关节肿痛,第一反应会担心是不是类风湿,但其实关节肿痛的原因远不止这一种 —— 像常见的骨关节炎、痛风,甚至日常劳损引发的腱鞘炎,都可能让关节又肿又疼。如果分不清具体原因,很容易误判病情,比如把普通劳损当成类风湿过度焦虑,或是把类风湿当成 “老寒腿” 拖延处理。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区别,就能初步判断关节肿痛的 “来头”。

先看最容易和类风湿混淆的骨关节炎,它俩的关节肿痛特点差别很明显。骨关节炎更偏爱中老年人,尤其是经常用的负重关节,比如膝盖、髋关节、手指末端关节,很少会对称发作,比如可能只有左膝疼,右膝完全没事;疼痛多在 “用多了” 之后出现,比如爬楼梯、逛完街后膝盖疼得明显,休息一会儿就能缓解,晨僵时间也短,一般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活动一下就好;而且很少有明显的关节发红、发热,摸起来只是肿,不会有灼热感,严重时可能看到关节边缘变粗,比如手指末端关节鼓个小疙瘩。
再看痛风引起的关节肿痛,它的发作特点特别 “急”。往往是突然发作,可能前一天还好好的,半夜突然被脚趾疼醒,而且疼痛程度非常剧烈,像被 “咬” 或 “灼烧” 一样,根本不敢碰;受累的关节也很集中,最常见的是大脚趾关节,其次是脚踝、膝盖,通常是单个关节发作,很少对称;发作时关节会又红又肿又热,皮肤摸起来温度比周围高,而且很多人发作前有明确诱因,比如吃了海鲜、喝了啤酒,或者最近熬夜、劳累了;和类风湿不同,痛风发作来得快去得也快,规范处理后几天到一周左右就能缓解,缓解后关节可能完全恢复正常,但容易反复。
还有腱鞘炎,它的肿痛多和 “特定动作” 相关,和类风湿的弥漫性炎症不一样。常见于经常重复一个动作的人,比如长期用鼠标的手腕、抱孩子的肘部,或者经常做家务的手指;疼痛不是持续的,而是做某个动作时才明显,比如手腕弯曲拿东西、手指屈伸时疼,甚至会听到 “咔嗒” 的弹响;肿胀的位置也比较局限,比如手腕内侧鼓个小包,或者手指关节附近肿,不会蔓延到多个关节,也没有明显的晨僵,休息或减少那个动作后,症状会慢慢减轻。
另外还有风湿热引起的关节肿痛,虽然现在少见,但也需要区分。它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身上,而且发病前 1-2 周往往有过嗓子疼、发烧等链球菌感染的经历;关节肿痛是 “游走性” 的,比如今天膝盖疼,明天可能就转移到脚踝,后天又到手腕,每个关节疼几天就好,不会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很少导致关节变形,而且用普通的抗炎药就能快速缓解,和类风湿需要长期控制炎症不同。
其实初步判断的核心,就是看这几个关键点:肿痛关节是不是对称、晨僵时间长不长、疼痛是不是突然发作、有没有特定诱因或动作关联。但要注意,这些只是初步区分的方法,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果关节肿痛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晨僵久、对称肿、伴随发烧乏力等情况,最好及时去医院做检查,比如查类风湿因子、尿酸、关节 X 线等,才能明确原因。




医院动态
研究进展
在线自测 
专家推荐


咨询
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
急性疼痛期类风湿病例





